林曦在微软的演讲

分类: 文摘 | 标签: 人物传记 | 浏览 4604

林曦,水墨画家,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。没上过中学,前后进入三所大学,10岁之后被称作'神童',20岁后又改称为'才女'。12岁开始在法国,新加坡,泰国等办个人画展。创办“暄桐教室”教授书画,是独立设计品牌“山林曦照”的创始人,喜欢画画,写字,读书,聊天喝茶,立志做个闲人。

“有时候问自己,如果现在我很贫穷会做什么?还是会写字画画,只不过吃得稍微差点,旅行的时候住简陋一些,也不至于读不起书,如果很富有,还是这样,一样很享受,不会有太大的差别,手艺人的快乐是真正属于我的快乐。”——林曦

本文为林曦在微软公司的演讲。

中国人的闲情逸致——无用之美

今天来讲“中国人的闲情逸致”,听到这个题目时,大家多少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,很多人说我天天“琴棋书画诗酒花”的生活,很让人羡慕,事实上,我也是很忙的。

“中国人的闲情逸致”的核心不是没有事情做,自由安排所有的时间,这只是一种表象。提出“闲情逸致”观念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阶层,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做官,齐家治国平天下,有非常重的任务,比我们今天任何一个在职场工作的人都有更强的使命感、责任感和更重的负担,因此他们提出来的闲情逸致,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更有启发和帮助。

关于我和我在做的事儿

我叫林曦,微博上起名叫“林糊糊”,很多微博留言说“长得挺顺溜一个姑娘,为什么叫个挺不高雅的名字……”。糊糊的名字由来,是我真的很爱吃各种糊糊状的东西,玉米糊、芝麻糊……第二,其实我的性格有点糊里糊涂的,因为这种糊涂的性格,我也比较容易开心;第三,我是摩羯座,和不熟悉的人一句话没有,看起来特别高冷,熟悉之后又很话痨,胡说八道爱聊天。

我从小就学习画画,真的很喜欢,也有机会到海外办各种各样的画展,现在依然在画,所以我通常介绍自己是职业画家,是个手艺人,和木匠等手工业劳动者是一回事儿。

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家画画,其它做的事情都是出于爱好。 

暄桐教室 当老师 

我通常和不熟悉的人疏于社交,也很害怕花费时间去处理各种关系,从小我的女性朋友就不多,女生在一起难免较劲,交换秘密,或者一起吃饭、逛街、唱歌……有很多事情要做,我不是很喜欢这个部分,而且觉得好朋友不是强求的,是老天爷砸来的,但是天天在家画画也不是办法。

刚刚提到我对人很好奇,也喜欢有人陪我玩儿,怎么办呢?记得生完小朋友第一年,我就开始动脑筋想,如果有一个教室,每周和大家固定见面,在一起写字画画,简单地分享共同的爱好,也不太涉及个人生活,而且老师和同学之间,是拿出彼此非常珍贵的东西来分享,是很好也很理想的关系。

正好身边有很多朋友一直想学习写字画画,就有了“暄桐教室”,到现在已经三年了。有些朋友会了解,我们的教室以作业多、作业严、不交作业做平板(支撑)著称。写字画画跟学木工差不多,脑子的认识很有限,需要非常多的手上的操作,手工操作是主题。

山林曦照 做设计 

另外一个爱好就是做设计,我14、15岁时非常纠结,到底做设计师还是画家,通常实在太喜欢一个物品,但是出去逛一圈,根本买不到,就特别想把它做出来,也是一个巨大的快乐的来源。 大家看一下这些物品,图片上的小沙弥、香、鞋子、画册、毛笔、杯子……都是我的设计,摆在这里很有成就感。 

这个可爱的小和尚,灵感来自我画的小和尚,一看到他就很安静,以上介绍完我是做什么的。 当然还有一部分,我是个妈妈,要花很多时间和儿子一起玩儿,刚刚她们跟我说,林老师你真好,把你的职业、爱好变成日常,我觉得真的很忙,我发现我的忙碌和周围朋友、学生的忙碌还不一样,差别是我是个手艺人,其实我的手、眼睛,都很忙碌,但是脑子无比清闲,经常一整天大脑一片空白,而现代人的忙碌不管通过健身还是其它方法释放更多的能量,脑子和心都非常累,一直在想事情,这一点我很幸运。 

人忙心闲的境界 人忙心闲的好处是,有很多空间去接纳美好,特别有精神地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,这个状态让人想起古人的一个画面“秉烛夜游”,古人觉得美好短暂,比如海棠花在夜间开了,古人拿着蜡烛去观赏,用看美女的心态去看海棠花。 人忙心闲会让人有兴致,但是我周围很多成功人士,看起来很闲,没什么事情,每天也就是见见人,但完全失去了生活的胃口,不想尝试新鲜事物,包括请他吃个好饭,他就觉得怎么这么远,我经常为了吃顿好饭,哪怕坐飞机也要去,这是很不一样的状态,当心闲下来,就有很多空间去接纳美好。 

让心闲下来的方法,学一门手艺 心怎样能够闲下来?从事一门手艺,掌握一门手艺,或者说成为一门手艺的专家,这是最快的捷径。

当你对一门手艺很亲近,对人际的依赖相应变小,不光是生存的,还有组织化的依赖。手艺的好处是真的留下了时间和空间,让你和自己好好相处,我们的太多时间是和他人去交互,白天和所有人在一起,晚上还是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交流,跟自己呆的时间非常少。

我的经验是,一个人和自己呆得越好,快乐指数会越高,你的开心在自己这里,而不在他人那里,否则这种开心是不受控制的。 一门手艺长在你的手上,和你完全同在,是个关键。因此,我给很多人的建议是,哪怕你很忙,去找一门你真正喜欢的手艺学起来,以及挑战难度,越难,你的成就感越高,专注力越高,不要选择刚刚好,马上就能做,马上就能会的。
我的观念和市面上大家接触到的兴趣教学不太一样,大多数时候,大家会分清楚专业和业余的标准,对自己倾向宽容,觉得我从来没练过,做到这样就行了,这就是不开心的源头,一开始就采取自我放弃的态度。

人群是一个橄榄型,最聪明和最笨的都非常少,我们都是大橄榄的中间部分,各种天赋都差不多,只要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,扎实地一步步学习,相信任何手艺,经过一年、两年、三年的时间,都会给你巨大的惊喜。 不管是否有很忙的工作,先把这条作为朋友给你的建议,试着做起来,从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,周末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个身劳心闲的手艺人,试一试,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受到真切的快乐。 回到另外一个话题,我经常被问到,“我自己都不知道喜欢什么,你能告诉我学什么吗?”70后比80后会更严重一些。大概是社会环境和父母从小就在讲一个简单的道理:人都差不多,一份工作只要努力都能做好。这里是指容量差不多,并不是人生方向和喜好差不多。

事实也是这样,只要比别人多努一份力,都有希望做到中上水平,但是我发现很不一样的是,有些事情做完会感觉很累,也不是那么辛苦,但是一天下来就有种心底发虚,手脚很累的感觉,当然有很好吃的饭会重燃人生的希望,但是真的很辛苦;有些事情就很开心,而且越难、越挑战越开心。 

关于灵魂的出厂设置:认识你自己 我有位台湾的朋友提出,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个出厂设置,我们就像上帝流水线的产品,出厂的时候,每个人的设置都不一样,只是被父母和社会改得完全找不到。他是中医专家,说现代人和古代人比,其实不应该有那么多病,古人的生活条件真的很差,而我们现在甚至比古代皇帝过得还好,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身体或心理的健康问题? 他的观点是,出厂设置出了问题。可能我们走了违背出场设置的路,很多事情即使无限付出也很开心,有些事情还没有做,只是想到就已经很累了,这都说明了一些问题,像古希腊的启示,就是认识自己。

做个手艺人,和自己相处,哪怕静静和自己待一会儿。我经常很忙,被各种琐事包裹住,每当很烦乱时,我就坐进自己一个球形椅子里,看着白墙面壁思过,哪怕只有五分钟,告诉自己,不忙,现在什么事情都没有,只需要跟自己呆一会,通常就会原地满血复活,所有的能量都回来了。 

我和自己相处的方式,是花了很多年才形成的,可能我小时候活得像传说中神童,12岁就到巴黎办画展,写很复杂的论文到国际学术会上跟大家分享,压力很大,自我认知也不够,这也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,了解怎样和自己相处,自我认知的结果是什么? 我发现大家做事有两种驱动方式,静下来想想,当你接到一个任务,或者说你想要做一件事情时,你是怎么激励自己的?

人群中最主流的激励方式,是责任感、使命感、意义……拔高事情的意义,强调重要性,意义非比寻常,然后反向推动你打起精神来面对,我们的人生就浓缩成解决一个个问题,不断解决问题是大家通常用的方式,而这个方式在我这里特别不起作用,反而会有反作用。 有次在台湾和胡茵梦老师聊天,她说自己也有这个问题——遇到重大的事情,譬如婚礼、葬礼,就会忍不住笑,重大的事情让我们有滑稽感。

小时候我当过大队长,每次升旗恨不得把嘴唇咬破,就觉得没有那么严肃,但大家都很凝重地看着校长、大队辅导员讲话。这种责任、使命感的模式会让人很累,因为你在凝聚力量解决问题,有很明确的目标,我一定要怎样,然后就认真投入不计代价。 印度有一个流派的哲学,核心是说:一个快乐的目的地,不可能借由一个不快乐的过程到达,一个不快乐的过程也不可能到达快乐的目的。

以目标使命感为驱动的模式,很难让人体会到甜的感觉,只会让你轻松,有成就感和别的感觉,但是不甜。往往是坐下来很不经意地看到一本书、小说或一部电影,豁然开朗,突然有很美很甜的感觉。等我再长些,读了很多道家的书,尤其庄子的思想就是“逍遥”,人要有游戏的心过这一生,才能获得逍遥的结果。 

不打鸡血不能做事的老一辈,妄念终究会幻灭 认识自己的过程中,需要了解,到底是哪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往前走,另外跟驱动模式有关。我的体会是妄念终究会幻灭,我们成长的这些年能感觉到,社会环境中不计代价,不顾一切获得成功的言论更猛烈了,大家不再关心美誉度,只关心眼球吸引度,让人担心社会渐渐没有底线,而当你有各种底线时,明显比他人活得要辛苦。 我是一个很被动的人,从小到大都很不会争取,经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办画展,我说不知道啊,没有人请我,很难自发去开始一件事务性的事情。

但是反过来看,我今年31岁,开始做各种事情,过去十几年的时间,观察了很多艺术家、企业家,社会圈子的各种热点,人们在其中起起落落,今天最红的人,没多久可能就过气了,人们的容忍度和给以热点的关注时间越来越短,虽然今天的社交媒体,都在拉近人们和热点的距离,但一条新闻从八卦中心衰落的过程异常快速。 这个过程,我的体会就是妄念终究会幻灭,那些不够跟紧你人生主线的,终究会烟消云散,没有什么比现实更能教育人。小时候看到长辈们谈事情和做计划,都会养成特别奇怪的习惯,经常打鸡血才能做事情。 东方人的思维和做事不是这样的。一件事情,如果你希望三年能做好,请给自己五年,需要五年做好的,给自己八年,需要八年做好的,给自己更长的时间……然后安静定神,频率调慢一点,只需要再等一点点时间,事情自然会给你答案和方向。 大家看《一代宗师》时,看见叶问和宫老爷过招推手时,几乎闭着眼睛就可以知道力气要往哪里送,我小时候练过太极拳,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叫“听气”。小时候弹古琴时,老师跟我说,你知道自己弹得很好,也有很好的老师,有很好的功底,但你弹琴就像没有耳朵一样,后来我发现,当我带着耳朵去听琴音时,弹得完全不一样了,在这个过程中琴对我的意义,过去很像工具,当我带着耳朵去弹琴和带着心去画画时,和工具的关系变成了朋友,我要表达的,和工具要告诉我的,可以透出来很多。 同样的事情,当你具有手艺人的精神,带着心去倾听,换一种态度去面对,每天获得的个人成长是不一样的。就像带着耳朵听弹琴,带着心去做事,每一步都把妄念去掉,每件事情都呈现出原貌。

以目标为中心的驱动,人很容易重视机会,互联网发展的过去十年中,每天都能听到神话,就是某人抓住了一个机会,从此一飞升天,事实上是你的机会永远都是你的,你能做的别人永远都做不了,当你做好了一件事情,是因为你的准备都攒够了。 

事物无意义的那一面让人放松 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?我会说它既有意义也没有意义。就像树叶,在春天发芽、夏天生长、秋天变黄、冬天落下……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个循环,跟每朵花、每片树叶的存在一样,就是如此,没有什么意义。事物有意义的那面,让人紧张、振奋、有压力,带来驱动;事物无意义的那面,就像小朋友做游戏一样,让人很放松。 我做的事情,不管画画还是当老师,更看重去做,不太关心是否有意义,而且我会主动消融意义。经常和同学们讲,千万不要把写字画画当作修身养性,我没有时间陪你们,要清楚知道写字画画比起打麻将、唱歌,并没有高雅很多,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,要发展出一种平等的态度。如果你觉得学习传统文化,比纹身、染头发更高级,我是很不建议你来教室学习的。 事物无意义那面,可以让人放松投入,激发出创造力和轻盈的感觉。不管是学校还是在工作中,赋予促使进步的意义是有点沉重的,但我们可以自我努力,偷换成一种更轻盈、更环保的动力,让你走到想要去的地方。 

不要把当下作为实现未来的“工具”

事物有意义的那面,会牵扯到手段和工具,有一本书叫《新世界》,强烈推荐给每一位朋友,这本书有一句很重要的话:如果你不能和当下保持正面的关系,就不能和自我保持很正面的关系,也就是说,如果你把每一个此刻当作过渡到未来的工具,并设立具体的目标,譬如买车、买房,或者再奋斗几年就退休……这些话语里面透露的消息是,把此刻当工具,没有想到把此刻,把一切还原到当下,你就不能充分享受其中。 恋爱就是恋爱,不是为了结婚或者某个目的,只是享受此刻彼此的关心。 美食就是美食,我经常在微博上发好吃的,有些人留言问你吃这些有什么用……呃,就是好吃啊。艺术也不是成为自己的标签,艺术是一件生活中让你开心的事情。

 我的感觉是像小虫子一样,用尽全部力气,吸饱当下的营养,每一刻都是珍贵的。今天来这里和大家分享经验,也是一种缘分,有可能走出去后,此生我们就不会再见了,此刻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,要尽兴。 我们要尽可能地获得心灵的自由,尽可能地无拘无束。没人绑着你,你可以踏实、开心地成为自己,不用去迎合他人,也不用向他人证明,向自己许诺,明天比今天更喜欢我自己就足够了。 

几个小的建议分享给大家,很实用:

第一,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手艺去学习,每天能够安静地静坐15分钟,暄桐教室的每堂课都从静坐开始,聚拢散乱的思绪,众神归位后才开始写字,这是中国人的方式,一定要先安静下来,踏实地跟自己呆在一起,和自己好好对话沟通。你会发现生活中造成困扰,坚不可摧的焦虑,都在这一刻被瓦解掉了,哪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?其实也没有。

 第二,要培养一个有难度的爱好,千万不要选择速成的办法,否则很没有成就感,而且会让你安于一种爱好者和业余的状态,做什么都按着专业的标准,高标准严要求,设定目标,不要着急,一旦完成会非常爱自己。 

第三,每过一个月,给自己安排一个目标,听上去像回到中学、小学时代,其实不是这样。佛教的中心思想,由戒产生定力,由定力产生智慧,“戒定慧”系统非常好,修养不是装出来的,很开心的时候有修养不叫有修养,每个人开心的时候态度都很好,不开心或身处逆境还有修养,才是真正有修养,有修养的美好品质,不见得无时无刻去持有,但是要给自己一段密集的时间,要落印到心上,和自己和为一体。 


  • blogger


更多人物传记:



©拾趣笔记 鲁ICP备16008211号
本站属于公益网站,没有盈利内容,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,由于出处作者信息无法准确查证
如有侵权请发邮件到QQ邮箱:540035126#qq.com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