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敖谈读书秘诀

分类: 文摘 | 标签: 人物传记 | 浏览 2361

我的本领有很多,看家的本领是什么呢?看书。

书,大家都会看,可是这里面的巧妙各有不同。

英国文学家、思想家、诗人Coleridge讲看书有4种类型:

第一种是海绵型,读书的时候可以把看到的内容全部吸收,然后又几乎原样吐出来,当然有点荒腔走板,可是基本上能够消化吸收;

第二种是沙漏型,过去用沙漏计算时间,沙子倒转过来会全部漏光,换句话说,看了和没看一样,一无所获,只是消磨了时间而已;

第三种是滤袋型,精华的部分全漏走了,剩下的都是糟粕;

第四种是大宝石型,读书不但自己能够得到好处,还能把这个好处传播出去,使别人也受益。这种读者很稀少,很难得。

非常明显,我李敖就是大宝石型。

为什么我这么自负?

我四十几岁的时候看到香港报上说:“李敖很可能是50岁以下的当代中国人之中读书最多而又最有文采的人。”

我认为这句话说得不错。为什么我李敖读了这么多书,并且有这么多时间来读书?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坐牢,一年一年这样坐牢,在牢里绝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过的,什么事都没有,整天看书。所以坐牢奠定了我看书比别人多的基础。

我常常说,如果一个人看过有我李敖看过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书,他就变成书呆子了。什么原因啊?读书不化。无书不读固然很好,可是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头脑,看这么多书是一种浪费。

____

我坐牢的时候,到了夜里,灯光暗淡得不得了,屋顶上一个孤灯照着你,这个灯还是你不能控制的,因为屋顶很高,你够不着它。在这种灯光下怎么看书呢?想办法啊。那时候我们买的奶粉不是铁罐装的,而是银纸包的,我就把这些银纸铺平,贴在墙壁上,这样可以折射一部分灯光,增强头顶上的灯光效果。我不能够凿壁偷光,但能想出办法使日光灯的光线稍微强一点点。

可是看了这么多书,如果你不能够驾驭它们,看多了只是累赘,会变成什么呢?大沙漏。看多少流失多少,不能够把它们保存下来。整个循环就是一个沙漏。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?读书方法不好。读书完全凭记忆力是不行的,因为记忆会慢慢淡化。

一般人拿起一本书来看完以后,再看第二本书的时候,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;看到第三本书的时候,第一本、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;到了第十本书,前面的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。所以宋朝人把这个现象叫作“渐行渐远渐无书”。

“书”是书信,我离你越远越久,我的信写得就越少,表示感情已经淡了。一个人读到第一百本书的时候,他还能记得多少第一本书里的精华?当时花时间看过,可是事后大部分忘记了。我李敖看书很少会忘的原因是我的方法好。什么方法?心狠手辣,看的时候剪刀、美工刀全部出动,把这本书五马分尸。好比这一页或这一段有我需要的资料,我就把它切下来。背面怎么办?背面内容影印出来,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,两本都切开。结果一本书看完了,这本书也被我分尸分掉了。

_____

现在我看书以不影印为原则,因为影印很花时间,基本上我是一开始就买两本,看的时候按照正背面把它切下,虽然比较费钱,可是节省时间。切下来的资料怎么分类呢?

我有很多夹子,在上面写上字就表示分类了。好比我写“北京大学”,夹进去的就全部是北京大学的资料。我不断用这种夹子分类,可以分出多少类呢?几千个类来,分得很细很细。一般图书馆的分类,好比哲学类、宗教类、文学类……宗教类又分佛教、道教、天主教等。我李敖分类分得比这个更细,好比“天主教类”还要细分,修女算一类,神父又算一类;神父里的同性恋算一类,还俗的又是一类。好比发生了一个跟修女同性恋有关的新闻,我要发表感想的时候,把这个夹子里的资料一打开,文章立刻写出来!一本书被我大卸八块、五马分尸完,我并不是凭记忆力去记它,而是用很细致的分类方法,很有耐心地把它钩住,放在资料夹里。这样我就把书里面的精华逮到了,这个资料就跑不掉了。

读书的时候一开始你就不能偷懒,不能说我舒舒服服躺在那儿看书,看完这本书以后纸上还干干净净的。如果一本书看完以后还是新的,不算看过。当时是看过,可是浪费了,你不能够系统地逮住书里的资料。可是照我这个方法,可以把你看过的书里的精华全都抓出来扣在一起。这就是我的“土法炼钢”读书法,看起来笨笨的,可事实上是我的科学方法。


  • blogger


更多人物传记:



©拾趣笔记 鲁ICP备16008211号
本站属于公益网站,没有盈利内容,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,由于出处作者信息无法准确查证
如有侵权请发邮件到QQ邮箱:540035126#qq.com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