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专题
别把时间浪费在博得别人的喜爱上

01 中国8大委屈
1、都不容易。
2、你喜欢就好,随便吧。
3、别管我了。
4、忍一忍就过去了。
5、别伤和气。
6、那好吧。
7、可以,没问题,再晚我也会做完。
8、习惯就好。
总而言之,就是要牺牲自己,成全别人,委屈自己,悦纳别人,如此行为上才能贴合一个主流并正常的人际行为标准。
在长期这样的文化要求下,中国人容易出现两种倾向。
一种是变得虚伪,所谓心口不一。
但还有后一种人,是真的变成了中国式的老好人。
当后一种人发展到极端,就容易出现所谓的“讨好型”的人。
当一个人不能做自己,处处取悦别人,以别人为中心,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。
02
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,有着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?
(1)“都是我的错。”
——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
(2)“我决定不了任何事。”
——抬高别人,贬低自己
(3)“我害怕说不。”
——不敢发出请求,很难拒绝别人
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《人间失格》里有这么一段话,可谓是对这种心理的形象写照:
“我的不幸,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,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,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。”
(4)“宝宝心里苦,宝宝不说。”
——缺乏界限和原则
03
有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讨好型的孩子。
一类是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人格,自尊和价值感都很低。
另一类出现讨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着控制欲过强的父母。
04
长大后,如何走出讨好型的人际模式?
(1)首先,要有站起来的意识。
(2)站起来的下一步是有胆量和勇气为自己负责。
(3)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禁锢和塑造
(4)别人对你的喜欢和接纳并不是建立在你必须做些什么的基础上
我就是我的世界,我就是我的一切。
更多心灵探索:
- 浅谈对“家文化”内涵的理解
- 终点虽远必将抵达
- 坚持是一种生活态度
- 物质贫穷不能阻挡精神富有
- 避免这三个毁掉你自信的思维习惯
- 中国式穷人思维
- 重塑自我
- 惜时惜缘惜福
- 具体化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利器
- 为难自己
-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,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
- 别忘了,你焦虑不代表你努力
- 人与人的差距,藏在每一天的坚持里
-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
- 跳蚤定律
- 说话是门艺术 教你像菩萨一样说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