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专题
被动的情绪

科学,再加上科学的数据信息分析工具,你最终的选择却甚不科学。这让人很挠头,你都不知道该怨谁,最后就只好去怨认知。但再来一次怎么样,认知该提升了吧,恰恰相反,没能吃一堑长一智,而是吃一堑再吃一堑。没涨智,尽吃堑了,韭菜也是这么想的,韭菜都是这么想的。
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,其实我们都明白,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承认,自己是情绪驱动论和性格决定论的忠实信众。因为我们总是摆出一副无比理性的嘴脸,但每一次信誓旦旦的理性,稍微盘点一下,不是情绪作祟,就是性格决定,或者兼而有之。
打个比方,一个本身对下雨没什么特别情绪的孩子,某次下雨,摔了一跤,浑身又湿又脏,回家还被父母责备了,他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体验,这种体验可能就沉入了形成他潜意识标准的经验里,对他来说,可能就形成了下雨=不开心这种模式。尽管这件事他以后忘记了,但这种模式留了下来,每到下雨就不开心,会觉得自己就是不喜欢下雨。跟下雨相关的行为也是消极的。这就是,行为—情绪—认知—情绪—行为,这个循环。反之,如果那次下雨,他体验到了快乐,那一切又都不一样了。当然了,随着认知的提升,比如这个孩子知道了自己的这种情绪根源,有了这层认知,并有意识地去克服,经过一时间,那么他应该就能控制这个被动的情绪了,开始去欣赏雨天美丽的风景。
« 少些废话
|
大部分人其实不会读历史»
更多心灵探索:
- 浅谈对“家文化”内涵的理解
- 终点虽远必将抵达
- 坚持是一种生活态度
- 物质贫穷不能阻挡精神富有
- 避免这三个毁掉你自信的思维习惯
- 中国式穷人思维
- 重塑自我
- 惜时惜缘惜福
- 具体化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利器
- 为难自己
- 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,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
- 别忘了,你焦虑不代表你努力
- 人与人的差距,藏在每一天的坚持里
-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
- 跳蚤定律
- 说话是门艺术 教你像菩萨一样说话